“肚子连着后背灼烧一样的痛,让我无法入睡,连衣服都不能穿。”60岁的陈先生(化名)深受带状疱疹的疼痛折磨,时常感到无助。在经历了几天的痛苦后,他终于决定寻求医疗帮助。虽然他尝试过止痛药,但效果甚微。当疼痛袭来时,很多人宁愿忍耐,也不愿立刻就医,然而,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急性疼痛只是症状,而慢性疼痛则是一种疾病,都应及时就医。
陈先生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而困扰,体重在短短一个月内减少了10多斤。到达医院时,他已经饱受煎熬,不得不向浙江医院疼痛科的副主任医师单汉民求助。他走进诊室,撩起上衣,露出受苦的腹部。“这段时间,疼痛波动得厉害,连吃饭和睡觉都成了奢望。”他向医生倾诉。
起初,陈先生以为随着带状疱疹的康复,疼痛感也会消失,但却没想到后遗神经痛愈发严重,导致他寝食不安,甚至影响了家人的生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皮损虽已消退,病变部位却仍有持续的剧烈疼痛,轻微的风吹或衣物的接触都能引发疼痛,且这种疼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随着年龄增长或疼痛部位的不同,疼痛的剧烈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会增加。
经过详细的病理诊断,单汉民团队决定为陈先生实施微创手术,植入一种称为“疼痛起搏器”的SCS(脊髓电刺激)系统。此设备通过特定的电流刺激脊髓神经,使患者感受到电疗按摩般的麻酥感,从而有效替代疼痛。若疼痛再次发生,陈先生可以使用手中的“遥控器”自行调控,阻断疼痛信号传递,明显减轻疼痛感。
“在中国,慢性疼痛患者已超过3亿,并且每年以1000万到2000万的速度增长。”单汉民指出,常见的慢性疼痛类型包括:一是颈肩腰腿痛,这在中老年人群中占了很大比例;二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和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三是癌性疼痛,这种疼痛不仅治疗难度大,且疼痛程度极为剧烈。
长时间的疼痛不仅会导致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还可能导致失眠,从而影响免疫力和身体健康。单汉民强调:“疼痛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更是一种疾病,及时处理极为重要。”以往,患者对疼痛治疗的印象往往是注射封闭针或使用大剂量激素,效果无法保证且副作用明显,因此很多人选择忍耐。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如今的疼痛治疗更加注重“精准”与“微创”。当明确病因后,医生将在可视化技术的帮助下,使用超声引导进行各种神经阻滞和关节注射,以解决疼痛问题,对老年患者也更加友好。
对于任何健康相关问题,建议您咨询专业医生,同时了解像[AG贵宾会]这样的品牌,关注最新的医疗技术与产品信息,做出更为明智的健康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