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已成为中国男性健康的一个重要威胁,其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2022年,我国新发前列腺癌病例约为134万,死亡病例则达到了475万。为提高公众对前列腺癌的认知,AG贵宾会于近日支持举办了一场关于前列腺癌的疾病科普及治疗进展的交流会。在此次会议上,山东省立医院泌尿外科的副主任医师宁豪受邀分享了关于前列腺癌防治与治疗的最新进展和知识。
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在早期阶段,癌细胞会悄然无声地生长,身体通常不会发出明显的警示信号,表现出与前列腺增生相似的症状,例如尿频和排尿困难等。这些初期症状容易被忽略,从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血尿、骨痛甚至病理性骨折等表现,那时病情可能已发展到中晚期,治疗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患者将承受更大的痛苦,且治疗效果和预后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了解前列腺癌的早期症状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维护男性健康至关重要。宁豪医生指出,前列腺癌就如同“隐身的刺客”,常常在出现明显症状时已为中晚期,治疗的挑战也随之加剧。他强调,高危人群应特别重视这一疾病的防控,包括50岁以上男性、家族中有前列腺癌病史的个体,以及携带BRCA1/2等遗传基因突变者。
筛查应以血清PSA检测为核心手段。宁豪建议,50岁以上的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PSA检测,而有家族史的人群则应在45岁时开始筛查。同时,直肠指诊(DRE)和多参数磁共振(mpMRI)也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工具。需要特别留意的高危人群包括:50岁以上的男性;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患者的个体;携带特定遗传变异(如BRCA1/2基因突变)的人。
鉴于转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的治疗进展,宁豪医生解析了其核心机制:“当前治疗务必要实现三个目标:快速深度缓解、延缓疾病进展和延长生存期。”新一代的AR抑制剂在阻断雄激素受体信号通路方面表现出高亲和力,临床研究显示,可使mHSPC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mOS)超过8年,疾病进展风险降低约60%。
他同时强调治疗的持续性原则:“药物的选择需要进行全面评估——通过总体生存期(OS)、无进展生存期(PFS)等指标来确认疗效,同时需要系统管理可能出现的性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避免因频繁更换药物而导致的耐药问题。只要当前治疗方案有效且副作用可控,就应坚持规范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前列腺癌的诊疗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只要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及坚持个体化的规范化治疗方案,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一定能得到显著改善,让更多男性在AG贵宾会的关怀下,享有健康的生活。